→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75       2009年第5                        20099月编印

          

本期要目:

 

★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高峰论坛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研究

★中国高职院校掌门人集体“海外锤炼”

★“双百论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内涵建设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园林专业示范建“国标”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文本框: 报 刊 网 络 信 息

京郊动态

花开致富路 芬芳产业兴

京郊日报通讯员   皮亚明  丁长青

 


随着花博会北京展区各个场馆的陆续竣工,顺义这座新兴的花城,不但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迎接60年大庆,迎接八方宾客,更在花博会的带动下,显示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花卉及相关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可持续发展的花卉产业

花博会的展期只有短短10天,但花博会对首都花卉产业的带动却是长远的。借举办第七届花博会的机遇,北京正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型花卉业态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出口花卉、功能花卉、特色花卉、籽种花卉,着力提升全市花卉产业发展水平。

花博会各项建设都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既能满足展时需要、又考虑会后综合利用和长期发展。主展馆会后将作为永久性的以花卉为主的鲜活农产品的专业展馆,与相距4000、展览面积4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遥相呼应,形成北京新会展核心区。室外展区将成为永久保留的城市公园,占地350亩,投资1.6亿元建设风景园林、水系和配套设施,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这里面,我们尤为看重花博会对顺义乃至北京的花卉经济发展所起的平台作用。”花博会组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武捷表示,作为北京市东北郊区,顺义曾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目前瓜菜产业在农业中的占比较大。随着北京市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这些产业与顺义的新城功能定位不相符。而附加值较高、有良好生态效益的花卉产业,则能较好适应顺义的发展需要。目前北京每年人均花卉消费数额100多元,与国际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交易方式落后,北京急需这样一个中心,配送到各个场所。为花博会新建的建筑面积为6285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展时承担参展花卉储藏、周转任务;展后引进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实现国内外花卉的汇集和分销。同时依托中国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国际机场和顺义区现有的各大物流园区,通过花博会的拉动作用,必将奠定顺义作为全北京最大的物流中心和全国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的基础地位。

花兴业  花兴城  花富民

承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为顺义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内知名花卉企业争相投资顺义,这里的花卉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在北京福劳尔花卉有限公司,一个挨着一个的温室大棚里,分别种有百合花、银莲花、金鱼草等花卉。这是一家专业从事鲜花种植及销售的进出口公司,20077月入驻顺义区北务镇庄子村,项目一期占地100亩,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50栋,公司鲜切花的年销售额国内可达600万元,出口到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为350万元左右,盆花为600——800万元。

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贺洁琳介绍公司的生产销售情况时说,每年9月每栋温室定植百合7500枝,圣诞节前以第一茬每枝8元的价格上市销售,第二茬、第三茬每枝以46元销售,每栋除去种球费用和生产成本5万元,每棵种球种植一年三茬净利润为12元,减去5%的生产消耗,每栋每年可获得8万元的纯效益,投产后第2年即可收回温室投资。目前公司总占地面积已达730亩,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

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种植花卉,吸纳村民就业。目前已有140多户农户加入福劳尔公司的种植网络,今年8月开始种植百合花等花卉品种,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销售等服务。如果做得好,一个大棚的纯利可达10万元。在公司做水暖工的庄子村村民伊卫元说,他目前每月的打工收入在2000元左右。看到别人种花赚大钱,他也打算整个大棚种植花卉。

在这方面,北务镇闫家渠村村民常德才走在了前头。早在6年前,他家就承包了60亩地种植瓜菜,目前已有20个温室大棚和6个普通大棚,一年的收入有二、三十万元。看到种花比种菜更划算,去年他试种了3亩地的百合花,其中一个花棚为他纯赚了近4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打算将6个大棚改种花卉。

据了解,目前顺义共引进大中型花卉企业20多家,占地7000多亩,总投资近15亿元。这些花卉企业的入驻,不仅带动了顺义花卉生产设施的快速发展、调整了花卉种植结构,而且在品种、种植方式上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到去年底,顺义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1.5亿元。花卉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北京市首位。其中,花卉生产智能温室32万平方米,占北京市的34.17%,位居第一。计划到2009年底,该区花卉设施面积将达到2704亩,其中智能温室67万平方米,占北京市50%左右。这将打破以前只靠草盆花生产为主的单调种植结构,形成以中高档盆花、鲜切花、种苗、草盆花生产为主的新格局。

从顺义近两年的情况看,花卉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农民收入得到不同程度提高,目前顺义花卉从业人员已接近2000人。由于花卉企业入驻顺义,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比2007年年初有了较大增加,初步测算每亩土地每年收益将增加60%以上。

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

借助举办2008奥运会水上项目和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机遇,顺义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逐步将花卉产业培育成顺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

“依托近年来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顺义有条件践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顺义区财政局副局长范士永介绍说,即便有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去年顺义的属地财税收入仍完成189.57亿元,同比增长34.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74亿元,增幅高达67.3%

不断做大的财政“蛋糕”,顺义区有能力加大对“三农”的支出。去年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9.91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投入资金1.57亿元,大力支持以花卉产业为核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为鼓励花卉产业发展,顺义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按照扶持办法,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吸纳本地劳动力达到80%以上的企业,按其首年投资总额3%5%予以一次性奖励。新入区花卉企业按当年实现区级财政收入留成部分的10%奖励,总部型企业按20%奖励。鼓励企业从事花卉研发,对拥有国家或地方知名商标的花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给予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发展花卉流通产业和花卉文化创意服务业。

顺义区农委农业科科长孙海江介绍了具体补贴标准。为支持现代花卉生产企业和农户利用设施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集约化生产,对新建高档现代化智能温室,市相关部门会根据连栋温室用途、拉动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农户及解决农民增收情况酌情给予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200元/平方米;建设标准达到700/平方米以上(含700/平方米),建设总体规模超过5000平方米的,在一次性予以标准最高不超过200/平方米补贴的基础上,(区+镇)级再给予100元/平方米的奖励。同时,鼓励以镇为单位建立面积500亩以上(含500亩)的花卉产业园区,本地农户入园新建普通日光温室,且建筑占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均可按照标准获得补贴。“按照以上标准测算,今年顺义区镇两级用于设施农业的补贴资金在1亿元左右。”

据了解,为确保花博会的成功举办,顺义制定了九大措施促花卉产业发展。目前,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围绕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花卉生产基地、试验示范园区和休闲度假园区的示范作用逐步显现,花卉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还设立了花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花卉发展的重点镇也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大对花卉产业的投入,支持花卉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200999日《京郊日报》


 

 

房山启动城市发展新名片“CSD

京郊日报记者   马楠  

 


913,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规划项目正式启动,并成功引进首个大项目奥特莱斯。房山区区长祁红和奥特莱斯董事长彭越签署了打造华北最大奥特莱斯战略合作书。

据了解,“CSD”即“Central Shopping District”(中央休闲购物区),是一种非城市中心的人气聚集区,是多中心发展城市规划的具体体验。在国际上,“CSD”通常是保证大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最科学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全新休闲方式,一般选址于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多以主题公园、超大规模商业中心、大型酒店餐饮娱乐业为主要业态构成经济核心,成为城际中心的焦点。

启动“CSD”建设,是房山实施 “三化两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奥特莱斯是“CSD”引进的首个大项目,选址长阳镇,计划今年底开工建设,2011年完工,旨在建成一个可以购买世界名品的花园小镇。今后,“CSD”陆续建设的项目有足球、高尔夫球、网球、漂移、滑板、游泳等户外体育产业,以及会展中心、温泉、主题公园、有机农庄、游乐场等。

  2009914《京郊日报》


 

 


 

怀柔文化创意产业逆市飘红

京报网记者  李洋  通讯员  温来升  徐春华

 


刚刚结束的怀柔区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会上公布了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该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9亿元,入库总税款1.01亿元,其中影视产业实现税收1911.3972万元,同比增长182.49%;上半年新引进文化创意企业221家,增幅达9.3%,其中影视企业28家,原创艺术企业35家。该区文化创意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其中影视企业完成投资4.4亿元。

这些数字表明,怀柔以影视产业为核心,以原创艺术、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正逆市飘红,迸发出强劲的增长活力。

“中国影都”奠定产业格局

从京承高速第15出口出来再走800,耸立着一片青灰色的建筑群。这就是占地800亩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16个符合国际电影拍摄标准的不同规模摄影棚,让这个基地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摄影棚群。

从外面看,基地格外安静,大门口只见几个修整花草的工人和偶有进出的车辆。但外表安静的影棚内却是另一派繁忙景象。就在昨天,导演李少红正率英达等演员在3号棚拍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5号棚、8号棚内,导演张艺谋正率孙红雷、小沈阳等演员拍摄今年最受关注的喜剧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云集100多位明星的国庆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等影片,正在基地进行后期制作。

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说,中影基地去年7月落成至今,已有《梅兰芳》、《非诚勿扰》、《赤壁》、《孔子》、《南京,南京》等84部影视作品在这里拍摄及制作,其中还包括《功夫小子》等几部国外影片。

千方百计引入中影基地落户的背后,是怀柔打造“中国影都”的产业布局。按照产能,这个基地可以年生产80部胶片电影、200部数字电影、500集电视剧,占全国影视生产能力的60%,并承担全国一半以上的影视后期制作任务。更为重要的是,相比国内其他影视基地,中影基地不靠外景,而是抓住了数字制作这个电影产业技术的核心。“以前国产大片拍完后,由于没有先进设备和技术,都要拿到澳大利亚、日本后期制作,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制约了中国电影发展。”韩三平说。如今,剧组不出基地就能完成影视制作的全过程。

在中影基地带动下,一墙之隔的星美影视城也订单不断,今年上半年就有《漕运码头》、《人间正道是沧桑》等23部作品在此完成拍摄,同比去年增长4倍。“中影基地加速了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产业集聚的步伐,名符其实的‘中国影都’不久将在怀柔呈现!”怀柔区影视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铁瑛说。正在建设的怀柔影视基地以中影基地为核心,将逐步成为集影视创意、拍摄、后期制作、影视体验等于一体的专业功能聚合型国家级影视基地。

与此相关联的两个创意园区也进展顺利。坐落在红螺寺西、占地5400亩的西游记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完成一期创意设计,除用于电视剧拍摄外,这里还是个迪斯尼乐园式的文化创意场所。红楼梦古都文化园占地362亩、总投资10亿元,目前已动工兴建,有望1年后建成向市民开放。由此,怀柔将形成“南影北视”双轮驱动、“文有红楼、武有西游”项目联动的影视产业发展格局。

“影视磁场”吸附2600家企业

一招走活,全盘皆活。中影基地落户奠定了怀柔影视产业发展的格局,显现出强大的吸附效应,持续带来固定投资、税收和就业的增长。区委书记王海平形象地说:“怀柔赚大了。”

目前,怀柔的文化创意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其中影视企业完成投资4.4亿元,占70%。截至6月底,已有173家影视传媒机构入驻怀柔,全区文化创意企业已累计达2600家,其中不乏张纪中文化公司、胡玫艺术创作中心等名企。今年上半年,影视业税收增长速度达182.49%,中影下属7家子公司缴税493.9万元,占影视企业税收总数25.8%,华谊兄弟公司缴税842.4万元,占影视企业税款总数44.1%

随着影视企业的不断集聚,影视文化评审交流服务中心暨影视酒店、影视版权交易中心、制片人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也在全力推进。到2010年,怀柔影视基地将完成影视制片公司总部集聚、动漫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旅游等四大功能区的建设;集聚区将可引进国际级影视企业1015家,国内外中小型影视企业100余家,吸纳劳动力超过2万人,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影视企业的聚集大大延展了产业链条。怀柔当地的老爷车博物馆的展品、养殖场的梅花鹿、村集体盖的空厂房,乃至赋闲在家的周边农民以及家里的扁担、箩筐等老旧器具,都被剧组租用,赚了名气又赚钱。中影基地还拿出两个摄影棚搭建老北京街景、茶楼等场景,让游客亲身体验影视拍摄现场的趣味。上半年,中影基地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星美影视基地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

原创艺术产业联动发展

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怀柔区又积极打造原创艺术、文艺演出以及相关产业。

王海平认为,影视产业本来就和舞台艺术联系紧密,利用已经聚集在怀柔的创意人才,就能把影视艺术和舞台艺术打通。现在,怀柔筹建的北京原创舞台剧演出中心已经起步,多达31处的剧场将形成“大影视”产业的重要链条。

今年9月,百老汇演艺剧场将在怀柔开放路环岛附近落成,届时将上演美国百老汇为中国量身定做、以中外经典电影为主题的音乐剧《何处找爱》。星美影视城的4个摄影棚将改造成中、小型剧场,并再建一座可容纳2000人的剧院。明年初,怀柔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打造的国内首部昆曲《红楼梦》将在红楼梦古都文化园中的红楼剧场长期驻演,这个剧目还将延伸为戏曲电影。此外,怀柔区日前与北京演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原创舞台剧的创作、排演、版权输出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共建原创剧的“种子基地”。

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怀柔区还积极打造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展示集聚区”。上半年,该区新增原创艺术类企业35家,全区原创艺术类企业累计达到272家,实现税收111.4万元,增长84%,增幅仅次于影视产业位居第二。目前,该区已聚集了绘画、摄影、雕塑等30余个艺术门类的200多位艺术家,引进培育了桥梓艺术公社、中国漆器艺术馆、“中国红”陶瓷生产基地和以设计制作景泰蓝为主的华萃宫、以敦煌艺术为主题的关雷艺术工作室等项目,推动原创艺术产业加速发展。

20个文化产业村创意富民

怀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截至6月底,全区已发展杨宋庄影视、红庙灯笼、八道河风筝、高两河陶瓷、七道河满族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20个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从业人员达4559人,同比增加4%,已成为吸纳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以九渡河镇为例,该镇以红庙灯笼村为基础,又发展了二道关、九渡河、黄花城等7个旅游沿线村庄,大力开展灯笼手工制造业,上半年全镇共设计制作灯笼1.5万余个,实现综合收入300余万元,安置劳动力就业300余人。

同时,该区还推出长城文化、红螺文化、满韵风情、燕山景致等七大文化旅游线路,并兴建了一批汽车营地、户外运动等旅游项目。

为推动怀柔文化创意产业顺利发展,怀柔区通过申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已先后让怀柔中影基地电影特技升级项目、中国(怀柔)影视基地项目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获得支持1.5亿元。怀柔区也出台了北京市第一个区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件,每年拿出6000万元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配套资助、资金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产品制作和活动举办。目前第一批3个项目已通过第二轮审查,有望获得项目总投入10%30%的扶持资金。

200983日京报网,http://www.bjd.com.cn/bjxw/bjqx/zjld/200908/t20090803_532959.htm


 

 

图书馆建设参考

 

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高峰论坛

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由我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协同深圳职院、武汉职院发起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高峰论坛于918-19日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50多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武汉职院图书馆馆长李世龙主持。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黄孟黎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她对《图书馆服务宣言》进行深入思考,强调读者需求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武汉职院图书馆馆长李世龙介绍了本高峰论坛的筹备情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兆忠和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章洪介绍了章程的相关内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长也纷纷献计献策。论坛本着平等、自由、共享的原则,旨在研究高职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规律,交流图书馆的办馆经验,促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会上一致通过包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职院校为论坛大会的主席单位。会上,还为下一届的高峰论坛会议的召开相关事宜进行了筹划。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bgy.org.cn/program/general/moban_9/show.asp?id=43218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读书节开幕式

暨图书协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48下午330,南工院第二届读书节开幕式暨图书协会成立大会在图书馆502隆重举行,本届读书节的主题为“益书,点亮心灵,照亮生命”。开幕式由图书馆副馆长苏坤主持,图书馆馆长邓滨、院教务处副处长王薇、学工处副处长陈桂兰、院学生会副主席、社团联合会主任胡忠军等应邀出席了开幕式。

图书馆副馆长苏坤首先宣布南工院第二届读书节开幕式暨图书协会成立大会开始,并详细介绍了本届读书节的主题、时间、活动内容等,接下来宣读了图书协会名单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协会章程》。教务处副处长王薇在讲话中着重讲了读书的意义、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的问题,使同学们获益匪浅。学工处副处长陈桂兰在讲话中对图书协会的同学提出了四点希望,希望图书协会能成为一个有特色、有作为的精品社团,并能推进我院的学风建设。图书馆馆长邓滨则简单回顾了去年的读书节,并对今年的读书节提出了希望,同时希望图书协会能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图书馆和同学们的得力助手。院学生会副主席、社团联合会主任胡忠军和图书协会会长徐辉也分别发了言。

本届读书节从48日开始至57日,历时一个月。读书节期间将开展“益书,点亮心灵,照亮生命”为主题的读书倡议活动和图片展、读者问卷调查、新东方英语讲座、信息检索讲座、名家讲坛等系列活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站http:// http://lib.niit.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9&Itemid=1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参考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应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进行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network/090629/14294357.html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

 

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应把握哪些关键点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育研究所   陈嵩  李云贵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双赢原则。只有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产学研合作才会持久长效。

企业关注的是产品的质量、技术的权威、人才的集聚等,从而形成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学校关注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的加强等,从而形成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要求企业为职业院校做些什么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职业院校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只有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产学研合作才会持久长效,从而形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应是互补共赢的利益享受者。具体地说,产学研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管理咨询,促进企业软实力的提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学研合作可以帮助学校实现科技成果孵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实习就业“零距离”以及专业设置和产业紧密对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产学研合作还可以帮助地方经济社会的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化,利用知识经济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必须依靠学校主动出击才能实现。

当前,由于校企信息不匹配,学校只有深入调研、主动出击才能从中发现合作的信息,创造合作的机会。为此,学校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系产学研合作秘书三级管理体系。产学研合作要由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确定战略思想和制订发展规划;产学研办公室牵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产业、行业调研,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及时捕捉合作信息,在沟通中创建合作平台,洽谈签订框架性合作协议,继而在合作的过程中深入推进分专业合作并进行跟踪管理;产学研合作实施的主体是系部,学校要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重心下移,通过考核评估等奖惩措施,保障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产学研合作要逐步从粗放式“量”的增长向集约型深度合作“质”的提高转变。

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起步阶段需要一个和经济发展一样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这个过程是摸索探究的过程,更是粗放式“量”的增长过程。在学校每一个专业都达到至少有三家企业合作伙伴,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后,产学研合作就要考虑稳步转型。在进一步扩大合作伙伴面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向纵深方向发展,注重“质”的提高。要系统考虑如何拓展和丰富产学研形式,根据合作需要切实做好各层次的合作项目,在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促使产学研合作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比如,探索建立校企共建共有共享型实验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基于本土主导产业的研究所等。

产学研合作要走项目驱动的模式,即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资源情况形成具体的合作项目。

产学研合作必须找到合适的结合点、着力点和落脚点,那就是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资源情况形成具体的合作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合作。当然,项目形式的本身具有多样化特征,如“订单式”培养、员工培训、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关键是做好项目的方案,寓形式于项目之中。还要加强过程和结果的跟踪管理,予以项目制度化的考核评估,项目驱动模式才能得以完善。

产学研合作要根据合作的内容和关系的疏密分层次实施。

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有许多种,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分层次进行才能稳步深入地推进。比如,学校与企业处于合作的起步阶段时,校企合作最好选择实习就业基地、员工培训、专家和教师互挂互兼等基础性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校企双方都分享到了合作的甜头,就可以进一步推进合作。比如,尝试进行“订单式”培养、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以及与企业合作创办经济实体等实质性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校企双方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会进一步加深,相互的依赖度会更高,接下来就可以实施深度合作。比如,邀请企业投资入股教育集团,以企业名义命名楼名、路名、系名等,合作开发产品、合编教材、参与行业标准制订等。

针对不同企业和政府不同部门的产学研合作,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合作方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

比如,大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已经和一些大学及科研院所等形成了紧密且层级较高的科研合作,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部也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员工培训体系,作为职业院校的合作应侧重学生的实习就业和教育集团的融资等;中型企业产品研发主要依靠购买专利,合作应侧重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和“订单式”培养;小型企业起步艰难,急需得到全方位的扶持,合作应侧重项目研发、产品试制、加工和技术服务等。与市县政府部门合作应侧重政府主导和投资,学校为承办方搭建服务平台;与乡镇政府合作应侧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决策的制订、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产学研合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感情联络、资源共享和政策推动是三个最基本的过程。

情感联络过程往往是学校在掘进产学研合作的起步阶段,因为学校的知名度不够高、实力不够强,需要学校领导和相关人员动用朋友关系、校友关系等以情感为纽带。充分发挥“与企业家交朋友活动”、“校友联谊会”等平台的作用,密切与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在签订原则性的框架协议基础上挖掘深度合作的可能性。

资源共享过程就是利用资源换资源的形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争取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为中小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等,换取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就业以及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挂互兼等岗位。在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的前提下,吸引能够提供实训岗位的企业带设备、技术进校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摸式。

政策推动过程就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争取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中小型企业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尤其是要推动各市、县()骨干企业通过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积极接收学生实训,并实行结对指导,主动适应员工本地化的发展要求。只有如此,产学研合作才会在机制的保障下形成良性循环。

2009921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院校与服务社会

 

主动服务  构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多维平台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陈立军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各不相同,社会服务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服务的范畴各有侧重。就高职院校而言,凭借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在社会服务的方式上本应彰显紧贴社会需要的特点,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然而,高职院校师生的社会服务工作仍停留于浅层次,主要体现在技术培训的“统货批发”,技术服务的“等客上门”,为企业量身订制的技术培训少,主动上门发现需求少,积极上门引导需求更少。如何深入开展高校服务企业,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关键是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在“双赢”上动脑筋、在“主动”上下工夫。

随着教育部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展开,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超越了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向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自身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外在要求。

一、校企联盟的双向需求

高职院校的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服务企业与企业结盟的愿望,服务企业的目的往往希望将企业作为本校的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培训市场,为学院发展考虑得多,为企业发展考虑得少,这种利益取向的片面性,将会影响校企联盟的持久性和动力。

校企联盟是以双向需求为基础的,例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对学生就业的需求就构成了双向需求。校企之间的双向需求使校企之间的依存度较高,校企联盟就牢固。这些需求中有显性需求,也有隐性需求。企业与学校之间如能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便构成了一组双向需求。由双向需求连接起来的校企联盟才有动力,才有活力,才能双赢。需求是校企联盟的动力,双赢是校企联盟的灵魂。

二、主动构建服务社会的六个平台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专业特长、资源优势主动找准校企联盟的结合点。找准结合点,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交汇点、校企双方需求的连接点、高职特色与企业特色的辉映点、校企优势互补的双赢点。找准结合点,须构建“科技服务企业的六个平台”。

(1)主动打造服务企业的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建立相应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将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研究、成果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所,形成学院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主动创建服务企业的工作平台。以教师的个人名义工作室,突破学科限制、院系限制以及师生限制,通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为企业提供直接服务。通过工作室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将项目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边干边学”中提高技术能力,使教学和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主动开通服务企业的沟通平台。走访企业,一方面,宣传本校的服务项目和教师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收集企业的需求信息,将信息带回学校分解到相关专业系部、教研室,组织教师团队进行专业技术攻关。

(4)主动建立服务企业的信息平台。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科技服务互动网站,建立为企业服务的专家信息库、食业需求信息库,定期更新,专人维护,以形成开放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5)主动搭建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过去的校企合作大都集中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要为学校提供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场地、设备、生产材料,还要派出有经验的师傅指导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以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为改变这一状况,高职院校如能先服务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尤其是解决企业急需的一线工作难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双赢。

(6)主动搭建服务企业的互动平台。高职院校的实训中心更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既要融入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知识,又要渗透先进企业的文化,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之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忠实基地和孵化基地。

在校企联盟中,作为高职院校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主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攻克难点,发挥高职院的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培育学校“双师”队伍,拓展学校发展思路,创新学校育人模式,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受益,真正实现校企联盟互利双赢、科学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期)

 

农业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

 

农业职业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路径探析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教授   石丽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并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等一系列新要求。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业职业院校的任务不相适应,农业院校要转变观念,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开门办学,面向大众办职教,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

一、找准方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不同。即便同属职业教育类型,由于服务面向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农业职业院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和任务,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

()立足农村经济,培养人才

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农业,将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苏南地区农村人多地少,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的前列。加快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业向农业园区、规模经营户集中,农民居住向城市、集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是目前这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必然是少而精,即农业劳动力在数量相对减少的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却是那些具备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专事务农者。然而现实存在与实际需求的反差,成为新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时代呼唤新一代职业农民的崛起,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应具有现代眼光、职业情感、市场意识、科技知识、先进技能,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务农既是一种谋生手段、生产方式,也是一种职业分工、生活方式,献身农业同样可以大有作为。新一代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是我们农业职业教育应尽之责,农业职业院校应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但为农业服务的人员不断增加,如饲料、农药、供、销、贮、加工、运输等。可见,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已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向产前、产后纵深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农职院校要突破狭隘的服务观念,拓宽服务途径,调整专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面向区域经济,培养人才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苏南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加工制造业发达,也是广泛吸纳人才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区域把转变城市功能,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层次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作为新的发展模式。面对城市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要在立足农村经济的同时,还必须面向城镇,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应确立“立足农村,面向城镇;立足农业,面向工业;立足本地,面向区域”的办学理念,从而既拓宽服务面向,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需要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在持续办好学历教育和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的同时,农业职业教育应根据农村经济战略调整和城镇化发展需要,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首先,开展转移培训(本地农民转移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即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培训实用性劳动技能,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采用城乡职教联动机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即主要为农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有条件的院校也可发挥优势,开展与二、三产业相关的培训。其次,开展守土劳动力培训。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品种推广应用的培训,培训农民技术员,培育农民企业家;开展乡村干部培训。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农村政策、法律、生产、生态、经营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教育和岗位培训并重为特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为目的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

二、拓展服务面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领域已大大拓展,不仅为就业者提供学历教育,更为社会成员的各种培训需求提供服务。在办学形式上,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掘潜力,利用设备、师资优势,为人们的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以及转岗培训服务。

()职前培训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中而回到农村。对“离士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及其子女开展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具有职业技能,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更有效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应成为职业教育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完成这项任务,最好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农民工培训城乡联动体系。虽然城市农业院校办学实力较强,但与农民工输出地较远,独立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难度较大,农民工培训可通过城乡联动的体系来完成,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城市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使用、资源共享。即城、乡职业学校可以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中介展开协作,分工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农村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培训,城市农职院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城市职业院校信息、师资、设备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比较便捷的有利条件。

()职后及转岗培训

职业教育不仅是“满足一次性就业”,而且还应承担起对今天的农村劳动者和“新生劳动力”进行培训的重任,为他们适应“多次就业选择”,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提高继续学习能力服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对从业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业者要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同时,为了适应社会要求,从业者出于提升素质和技能或选择更好的发展前景,其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愿望更为强烈,职业教育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为社会大众的培训需求和终身学习服务。

三、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

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院校更应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发挥人才、设备、基地等优势,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做贡献。

本课题组曾将吴江市盛泽镇的圣塘村、人福村,七都镇的群幸村,昆山市淀山湖镇永新村,千灯镇的大塘村和大潭村作为本课题调查的重点试点村。从我们对昆山、吴江两地四镇六村调查数据的汇总情况来看,在17岁到60岁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9.2%,初中文化程度占26.0%,高中文化程度占10.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8%,接受过科技培训的只有13.2%。可以看出,目前,这一带农村劳动力整体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仍然偏低,与当地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从全国来看,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成效。

因此,农业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上大有可为。在科技培训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应着力开展以下培训:

(一)开展大学生“村官”培训

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需要选派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有闯劲、年富力强的人才到农村去当领头雁,这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大学生当“村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他们当中许多人所学的都不是涉农专业,到了农村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而无法胜任工作,对他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培训也是务实之举。去年中组部等有关部门作出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  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农业职业院校应该勇担此任,把“村官”岗位培训看做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工作的延伸,并探索培训的有效方法。如在培训内容上:一是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农村法律法规、村级民主管理等;二是正确认识村官的作用与责  任,了解新农村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村官,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村官等;三是法律、写作、农村工作特点与方法等相关知识。在培训方式上可请专家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并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邀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科委、农研中心、经管站等专家作专题讲座;邀请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农村基层干部传经送宝,开展互动交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有利于他们了解农村实际,尽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

()开展骨干农民培训

对守家在地的农村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我们农业职业教育应该重振的本业。农业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学宗旨,才能扬长避短,办出特色,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也才能赢得社会和农民的承认或认同。开展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农业新科技为主要内容。以我国目前的土地承载量,要使农业生产者致富,必须推广以新科技为代表的实用技术,学以致用,使技术使用者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到  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效。二是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最有效的场所是在田间、养殖场、大棚、花房、实训基地等生产场所,示范操作应是主要教学手段。三是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培训。由于农民的作息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了培训方式主要应该是非正规、短学制,应采取集中面授、远程培圳、现场指导等培训形式,要避开农忙时节,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四是渗透素质教育内容。既要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教育,也要注重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职业素养等教育,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和体现者。

()开展农技人员培训

我国人口85%是农民,但有资料统计,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O.45%。当前,  国际农产品市扬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农业生产过程更有效率、生产技术水准更高。但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农村科技人员的缺乏和科技知识的陈旧,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我国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有70%左右推广不了,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应成为农业职业教育的一项内容。培训应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与特色农业,以农业科技与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他们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名副其实地成为农业科技“二传手”和农技“专家”,带领农民迅速应用农业科技,转化科技成果,为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提供智力支撑。

()开展农民企业家培训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是近年来苏南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条新途径。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核心是农民企业家。要推进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就必须造就一支有胆识气魄、有经济头脑、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因此,职业院校应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江苏规划每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培养一批集生产示范、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加工、流通等项目为重点开展培训,主要学习创业技能、企业经营管理、有关法律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等,帮助他们了解所从事产业的最新技术、农产品生产国内国际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等。   

总之,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承担责任,明确发展目标,增强服务能力,并在为“三农”服务中彰显特色,求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4


 

高职教育动态

 

中国高职院校掌门人集体“海外锤炼”

中国青年报记者  梁国胜

 


“在学生书店里,同行的一位院长买了几本学生用书,其中一本是社区学院一年级用的数学书,我拿来翻了翻,里面是分数的基本运算,大概是我们这里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大学数学学小学的内容,在我们眼里这是高等教育吗?值得思考的是,美国高校没有让学生学那么多深奥的东西,可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却是那样的强,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这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覃川日记里的内容。今年410日,他在美国的一所社区学院进行访问考察,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管理体系等方面都让覃院长“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所以,他非常希望自己此行的考察内容,包括个人的感受能和学校的各位老师一起分享,一起思考。因此,在1个月的考察时间里,他写了12篇考察日记,写完后传回国内,让工作人员发布到学校的网站上。

与覃川同期去美国社区学院考察的还有21名高职院校院长或副院长,他们在今年4月—5月都参加了“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培训项目),该项目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于2008年年底正式启动的。据培训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介绍,该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选拔500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及省级重点高职院校领导赴美国、德国等国家进行为期1个月的深入研修,力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职院校领导队伍。培训项目得到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

高职院校领导能力培训从国内到国外

“高职院校领导能力培养项目的想法由来已久。”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在谈及这一项目时说,早在2005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之前,高职院校掌门人的领导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等的提升,已被视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大事。

“如果当家人不行的话,整个学校的精气神就提不起来。因此,办好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培养一批有潜力、能干事的院校长。”范唯说。

2006年暑期过后,在高职高专处的指导下,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国内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班的名字就叫“高职院校长能力培训班”,有100多名院校长参加。

“现在看来,当时的培训方式开了先河,有很多创新之处。”范唯回忆道,一般的培训方式都主要是听报告,而此次采用项目式培训,是针对各院校长的实际情况做项目训练和案例分析。为了评估培训效果,培训班特意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对院校长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专家点评时对事不对人,绝不讲客套、留情面。”她说。

2006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对高职院校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校长能力需要持续的、多方位的培训。不仅仅是表达能力和文化氛围的创造,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范唯认为,如果想要站在国际的高度看中国的高职教育,就必须走出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经济背景,不能照搬。高职院校领导迫切需要了解国外的职业教育并进行有效的甄别和借鉴,要在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

2007年,当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找到范唯,提出设立“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的设想时,两人对培训目标和方案的设计很快形成共识,并在各方的支持下得以实施。

一次扎扎实实的海外培训

“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期待海外培训能做得扎扎实实。”江波介绍说,培训项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的,因此,怎么才能使项目有创新、有实效,并真正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让项目负责人颇费心思。

为了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培训项目光论证就用了1年的时间,并多次与外方沟通联系。为了使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摸索经验,项目先期选拔了21名院长、副院长组成“首批赴美培训团”,项目培训分为几个阶段:培训团人员遴选、境内培训、行前培训、境外培训和总结评价。

为了使培训更具有目的性,项目办要求每个参加培训的高职院校领导根据自己在学校的职责和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培训的专题和研修计划,并根据提出的课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章华是带着问题出发的,1个月的美国社区学院考察让他感慨颇多,“时间特别紧张,整天马不停蹄。”此间,他最有感触的是“一个好的院校长对一所学校的重要”。在他所考察的社区学院,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社区学院院长对学校未来发展前景的清晰规划、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整合社区资源的能力。

“我觉得自己有了可追求和学习的目标。”王章华笑着说。当然,他对美国社区学院老师的敬业精神也有极深的印象,他们很多都来自企业,企业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回国后的王章华决定把师资队伍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今年暑假,学院6个系的240多名教师都被派到企业进行顶岗学习锻炼,以增加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

据江波介绍,为期1个月的赴美培训日程不仅安排得相当紧凑,而且内容也相当充实。如,参加AACC(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年会;接受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办公室的专门培训;参观、访问美国社区学院;参加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举办的“从中国人的视角看美国职业教育概况和未来发展”的专题讲座活动;分5组利用两周时间分别进驻到5所社区学院进行研修、观摩。而这一切都让院校长们“收获颇丰”。

提升领导能力非一日之功

“首批出国培训团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应该说很不容易了。但是,从对示范高职院校领导人的标准和更高要求看,与我们所期望的还有一定差距。”范唯对21名高职院校领导的考察报告这样评价,“如果不出去,凭借查阅各种资料,提交上来的一些报告在国内也可能完成。”

727,“首批赴美培训团”21名团员齐聚青岛汇报学习成果,接受专家的评审。

“评审时真没给这些院校长留情面,让很多院校长脸上都挂不住。”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是此次评审的专家组成员之一,他感觉有些院校长的考察报告还停留在表面上,“也许是语言不通的原因吧!”

尽管评审专家这样看,但据记者了解,从海外培训到回国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培训的效果已经在一些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做法上显现出来了。

培训期间,让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建民感触最深的是社区学院天然的校企融合,即学院与企业、社区相互依存的关系,“学院和社区真是做到了水乳交融。”陈建民说,“相信中国的高职教育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也会做到这点,可能会做得更好。”

考察回来后的陈建民,目前已经把所有的教学楼改造成教学实训楼,即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把仪器、设备搬到教室,“使教、学、做真正做到一体化”。

而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田乃琳在美国社区学院考察时,社区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一张课程表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发现课程表对课程目标定位很直接、很具体;对出勤有要求;对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裤子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张课程表充分体现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完美结合。”田乃琳说,她把这张课程表带了回来,与学校的老师逐句翻译成中文,下学期将在学校的一些专业进行实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1名高职院校长都有各自的体会,也都表示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果,对于即将参加培训的500名高职院校领导,项目组织负责人给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确定的研修选题不要太大、太宽。如果选题太宽泛,就会面面俱到,太空洞、太宏观,而落不到实质问题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研究不能浮在面上,要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悟出大道理。

三是抱着平等交流的态度,既不要去仰视人家,也不要自傲。要分析他国职业教育成功或失败的背景,分析他们成功的条件和土壤。然后,要鉴别哪些是可借鉴的,哪些是不可用的。

“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不仅让院校长们开眼界、长见识,同时也宣传和展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绩。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改革上出新思路,收到实际成效,达到预期目标。未来的5年,我们任重道远。”江波说。

2009824日《中国青年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双百论坛”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北京工业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   任凤国

  


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对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说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周年成果展示会”是示范建设院校向社会展示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阶段件成效,是高职教育的集体亮相,是示范院校代表中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之路的正式起航的话,那么,2008年“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改革成果展示会则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是阶段性成果的展示。

一、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在这次“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加强校企合作,由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核心目标是要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最终落脚点就是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和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所有这些离开了与企业的合作,学校是无法单独完成的。

高等职业教育在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同时,还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与生产企业相比,学校具有适于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比,教师在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学效果的提高上更具优势。因此。单纯地依靠企业生产一线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岗位针对性可能很强,但不能有效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论坛会上,无论是企业的主题发言,还是校企交流互动,都传达出一个共识: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在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所以,高职院校只有开展校企合作,才能真正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使教学改革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二、校企合作是学校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倒的不仅是物化的围墙,更是精神的围墙。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把自己融入市场经济中。不仅要加强校企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推倒围墙”,树立一种把学校融入社会、融入经济、融入行业的理念。

校企合作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学校(高职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主动与企业(经济生活中的个体)进行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追求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是最大经济效益。学校与企业地位平等,这就要求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转变以自我为中心和以自我认识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论坛上,诸多高职院校的同仁都提出:高职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就是要围绕国家和企业的需求“跟、转、变”。这传达出我们要通过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树立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办学理念。“跟”就是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步伐;“转”就是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行业和企业服务,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在服务中实现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变”就是要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更新与战略调整需要,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

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作为决策层的高职院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将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与行业、企业相关机构和人员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以实现办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融合;作为执行层的系处领导要将“跟、转、变”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专业建设中,把企业的生产流程引入到教学过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作为操作层的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业的生产一线,熟悉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朋友,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并按照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来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例如,我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手通信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在企业的协助下进行产业调研,了解岗位需求,明确就业岗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确定专业定位;从工程服务、运维、业务、客服等职业领域对知识、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数据网络、交换、光传输、移动等4个主要技术领域,以此为核心构建职业化课程体系;联合组建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到中兴通讯任职锻炼,聘请企业人员任课和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共同开发、实施课程;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培训、认证三结合;做好新生认知启蒙,共同规划学生职业生涯;组建区域性企业联盟,把顶岗与就业相结合。以上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是校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行业、企业。只有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要持续发展,就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新专业,调整原有专业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并根据生产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技术、新工艺;针对岗位变化和技术更新频率加快的特点,聘请高质量的兼职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整合社会资源,建设能够及时跟踪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放的、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所有这些学校都离不开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同样,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得到针对性较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缩短新员工的岗位适应期,减少培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企业主动介入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实践,把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基本要求,体现到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中去,可以使企业源源不断从高职院校招聘到针对性强、动手能力较强的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有能力研究各种设备、多种技术,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的技术和工艺,他们善于解决—些不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能为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为企业服务。例如:神化集团神东煤矿所用的多为全国独一无二的进口设备,《设备说明书》全部是英文,急需对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我院根据企业需求,主动承接了采煤机械培训任务。教师很快掌握了设备的原理、构造和操作技术。将《设备说明书》译成中文,并对说明书进行解构和重构,根据教学规律编写培训教材,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通过这次合作,企业不仅使人员得到了培训,得到了一套中文版的《设备说明书》,还建立了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长期培训机制。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人才培养,可以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应对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企业把更多的培训任务交给学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室等方式,既满足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也在学生培养中为企业进行产品或技术推广,培育潜在客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加之示范建设的有力推动,必将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进一步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与改革实践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融入更多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4


 

国外高职教育研究

 

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析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    张晓东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和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问题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制约,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不断攀升。如何解决二者间的矛盾,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需要;是解决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的需要。本文就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重点探讨。

一、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知的手段和思维方式,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媒介。

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是高等职业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组合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要培养的人才的特征,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关键是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其核心是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方法等。

2.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念。“工学结合”一词在各种期刊与论著中鲜有概念的界定和表述,然而与之相关的概念不少,主要有“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目前,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主要在高等教育中使用,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适宜,而“产教结合”则主要使用在职业教育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工学结合”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其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中要让学生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定位于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位于“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概念之下,与“校企合作”同位、与学生顶岗工作或实习有关的概念。

3.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上述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其次,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的特有称呼。产学研合作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用于职业教育,尤其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基于教育体系层面的宏观概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两种较为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基于操作样式和实践规范的中观概念。半工半读和工读交替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两种方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第三,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最上位概念。第四,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都是合作教育在各国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合作教育次一级的概念。第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转化,在概念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因此,工学结合正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

4.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所谓“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形成了学习一实习一再学习一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其主要理论依据为:一是集群理论。即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其他中介机构形成创新集群,反映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创新集群,整合各种资源,发挥集群式的优势,形成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体验性学习理论,即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生产需要而有选择地学习,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理解工作世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即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最终促成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和态度的养成。

二、国外典型的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培养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特点,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他们的经验突出体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优势所在,认真研究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1.企业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典型代表为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一种职业教育完全“学院承担”变为“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培养模式。(1)在德国的“双元制”中,学生首先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个培训位置;然后到相关的职业学院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院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院。培训时间为企业70%,职业学院30%。(2)英国“现代学徒制度”中,整个学徒期一般持续45年。第一年,学徒工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或“产业训练委员会”的训练中心去学习,在以后的几年中,培训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学徒工可利用企业学习日每周一天或两个半天带薪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也可去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些“阶段性脱产学习”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学徒工完成整个学徒训练计划,并顺利通过相关考核,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学院主导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以新加坡“教学工厂”、澳大利亚“TAFE”等为代表,是一种以“学院办学为主,企业参与”的改革模式。(1)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附属工厂、教学实习工厂或在社会上划定某一个工厂学校定点实习,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  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2)澳大利亚的“TAFE”培养模式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大部分职业培训都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TAFE”的课程、教学内容、培训专业都是学院与企业代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等设置的,这给了各学院极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同时,学制和学习时间都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推动合作教育的结果。其特点有:第一,学校不再隶属于教育行政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第二,合作教育成为内部事情,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企业运营中的一个基本任务;第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学校发展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关于这个模式,有的国家政府还规定学校董事会中工商企业代表不能少于50%,以保证工商业人士在合股办学形式中的主导地位。

三、国外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观。“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操一技之长,而籍以求适当的生存”。职业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体现人文关怀与和谐社会。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这也是对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能否顺利转变的一场艰巨考验,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挑战。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密切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引入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最新理念。

2.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模式运行的规划系统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宏观和中观的组织管理机构;第二部分是模式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层面的操作体系,是结合模式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系统,主要有结合信息反馈和培养模式过程控制评估反馈,对结合双方及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第四部分是模式运行的支持系统,由中观和微观实施机构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作为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的依据。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现实目标是就业,即整个模式运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学生的就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要构建我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就必须把以上四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3.制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与支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的参与,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同时,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也应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要内容,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4.找准校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要实现企业与学校有效的工学结合,以此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就必须从四个方面找准校企之间的结合点:第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第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四,服务企业、互利双赢。学校必须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总之,通过对国外典型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讨,反思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问题及障碍,可以为今后探索一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资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有效的、企业和学校都充满积极性的工学结合。

(《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4期)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

 

开拓进取  不断创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上海新桥职业技术学院    忻建国

  


上海新侨学院是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一、聚合资源,不断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几年来,学院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聚合学院各种资源,结合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方向,以重点专业为主,进行有针对性,力度较大的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的常规性实习实训。先后建成了6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形成了宝玉石首饰制作鉴定中心,机电数控实训中心,金工实训中心,汽车实训中心和电子商务实训中心等5大实训基地。

学院投入超千万元建成的汽车实训基地,能够进行实车展示、构件拆装,故障检测,模拟示教等教学环节的实习实训以及汽车维修的各类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汽车实训中心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与教育部颁发的汽车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基本一致。学院花巨资建成的机电数控中心,不仅拥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还配置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市场应用最广泛的FANUC和西门子系统。一个“仿真”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受到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务训练。

学院从筹办和正式批准以来,在全市有影响、有特色的珠宝专业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目前不仅建有宝玉石鉴定训室、贵金属手饰加工实训室、钻石加工实训室、珠宝营销实训室,还成为上海市珠宝首饰加工技能鉴定站,珠宝专业实训室的有些原材料样品在全市绝无仅有。

二、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几年来,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单式”培养模式。先后与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上海集成电路协会、上海徐家汇商业集团,上海珠宝协会,上海城隍购物中心(城隍珠宝)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签定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学院同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成功实践,从工科类专业三年级班级中选拔几十名学生,最后一年的教学安排到公司所属的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的老师指导下,边实践,边学习,最后大多数学生被公司直接录用。这种“定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使学院能够及时捕捉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的动态信息,从而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机会,直接在生产第一线学习,为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提供了最便捷的机会;企业在参与培训的教学过程中,按自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并能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接触学生,挑选自己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了学院打开就业市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企业挑选所需人才的“三得利”通道。

学院与上海城隍购物中心的合作,更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城隍珠宝作为学院珠宝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供了珠宝专业学生的宝玉石加工鉴定、贵金属首饰加工等设施设备,还专门指定技艺高超的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实践教学。为了提高珠宝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城隍珠宝还专门对珠宝专业教师进行辅导,拓宽了珠宝专业教师的视野。在珠宝行业颇有名声的上海城隍珠宝总经理赵德华对校企合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经常亲自给学生和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上海城隍珠宝是在珠宝行业较有影响,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学院不少经过实习实训的毕业学生已经成了该企业的经营和加工的骨干。经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的珠宝专业学生,不少在珠宝领域工作取得了倍受瞩目的成绩。有的获得“南洋国际珠宝设计大赛”的银奖(历年来上海参加国际珠宝设计大赛最高奖),有的在知名的珠宝黄金企业成为“小法师”,有的学生参加“上海首饰设计比赛”获得金奖,有的在校期间还获得了这一领域竞赛特等奖,被市政府授予“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等。校企合作使学院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尝到甜头,也使学院更坚定了在深化教学内涵建设中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决心。由于学院在实践教育中努力取得的显著成果,200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摸式

校企合作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校企间认识和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需要校企双方的理解共识和真诚合作,共同维护和协力打造。近年来,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这种合作的形式主要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和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培训,以行业企业的现实运作为基础,组织生产与学生实训同步进行。但从实践看,这种结合形式比较自由,校企双方开展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长远性不够,协议的形式规定性不强。如何确保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如何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练自己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探索新的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培养职业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使教师在企业也同样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又使企业的生产组织、产品制造和学生挑选中获得利益,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在企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对学校的扶持政策,企业与学校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2006年起,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学院开始着手实施建立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师学院”计划。目前,珠宝专业与上海城隍购物中心成立了“珠宝首饰设计与鉴定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与上海盛鑫集团成立了“计算机网络技师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与上海旗盈公司成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上海机电设备公司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技师学院”,汽车与商贸等专业也正在与企业研商成立技师学院。

技师学院的建立,使学院与企业双方的责、权、利更加清晰,稳定性和规定性的要求更加明确。政府对技师学院给予的经济鼓励政策,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学院与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意识更加强化。学院与城隍购物中心合作成立的技师学院,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企业的积极性更高,不仅落实最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参与专业的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和实训计划,同时还给该专业提供了不少原料和样品。企业还和学院一起共同承担了社会服务的项目。四川大地震后,都江堰市遭到极大破坏,为了落实上海市与都江堰市的对口支援项目,企业和学院共同承担了都江堰市职业学校的珠宝专业援建工作。此外,学院和企业一起分批接受了都江堰市职业学校将从事珠宝专业教学的教师培训工作。此外,企业的专业人员还对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派出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院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水平较高的校内实训基地。赠送了一些产品的样品,供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学使用。城隍珠宝是一家集设计制作、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技师学院成立后,珠宝专业教师和学生还多次参加了该企业举办的宝玉石产品展示会、拍卖会和技术研发等,拓宽了师生的专业视野。目前,首批30余名技师学院的学生正在按计划进行实习实训。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被城隍珠宝招聘就业。技师学院实习实训的学生中,大多将成为该企业的新生力量。

技师学院的诞生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是高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的新举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以“特色”兴校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特色办学纪实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楚佳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近年来,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不仅数量和规模上支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内涵与模式。在这支浩荡的队伍中,年轻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其独具一格的办学风格和育人模式,引起社会和同行的广泛赞誉。

20053月,由广州市4所成人高校合并组建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大都市,开创新型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历史使命。4年多的实践表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在“特色兴校”办学理念引导下,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几年来,学院研制发展规划,厘定办学理念,实施顶层设计,加强校本特色大学文化建设,推动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全方位推进开放办学,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赶超型发展路子。

坚持文化塑校,倡导国学教育,培育普通高校的文化根基

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合并和转型的矛盾根本上是不同背景的文化冲突,学校实质性合并的基本方式是文化整合,学校转型的根本是文化重塑,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树立与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育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形成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和理想追求。为此,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校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塑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育以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大学文化精神,塑造崭新的高职院校。

学校站在文化的高度,精心进行顶层设计,确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学校全面科学地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举办高水平社区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塑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建成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体制完善、机制灵活、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城市学院的发展目标。其次,积极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奠定新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校围绕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邀请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作报告,举行各类主题研讨会,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第三,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制定大学章程,建立健全了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第四,大力开展国学教育,筑牢文化育人的根基。学校创建国学研究院,开设国学精粹必修课,实行“理论精粹+书画琴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组建学生国学社团,举办城市国学讲坛,开展经典诵读、书画笔会、琴茶雅集等实践活动,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来塑造现代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文化基石。第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校园。学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行动,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校训、校徽,组织编撰校史、年鉴,培育人文精神和高雅大学文化,滋养师生的共同成长。

文化塑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顺利实现了从成人高校向高职院校的成功转型,确立了与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形成了和谐发展的大学文化。以国学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特色不断凸显,学校被确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培训基地,学校国学研究院被国际儒学联合会接纳为会员。丰富、高雅的国学教育与实践改善了师生的人文气质,促进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就业竞争的软实力。当人们漫步在云山麓水环抱的校园中,会不时听见远处传来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读书声,无不深切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荡涤。

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

秉承原来各校长期从事成人教育、服务社区发展的优良办学传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明确提出,以产业需要和市民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并重,使学校成为以社区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应用技术转化平台和市民终身学习中心,满足广州学习型城市发展需要。

学校确定了优先发展服务广州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三大板块的相关专业的发展战略。对合并前成人高校已经开设的41个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合并、调整,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社区服务发展趋势,开设钢琴设计与制作、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新专业,加强连锁店经营、社区教育与管理、物业管理、园艺等直接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相关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社区服务面向。同时,将现行招生的25个专业划分为8个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和示范专业建设,带动整体专业建设。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精平台、强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一条主线(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基本技能训练、专项能力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较好地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区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与服务工作,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学校坚持科研引领,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在李训贵校长牵头下,建立科研团队,先后成功申报了9个国家、省、市社区教育研究课题,撰写社区教育研究论文和报告30多篇,深入探讨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为广州市推进终身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和服务的试点实践,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受广州市教育局委托,学校承担了广州社区教育试点建设与实践的任务,与广州市白云区景泰街、海珠区赤岗街、越秀区登峰街等街道合作,参与区街学习型社区建设,举办社区工作者培训、农民工上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各类培训,共培训3万多人次;学校图书馆、运动场、大礼堂等办学设施免费向居民开放;国学社团的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在中小学设立“国学教育实训基地”,在居民中深入开展国学普及推广活动。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肯定。广州市政府批准在学校同时设立“广州社区学院”,这标志着学校将成为广州市推动社区教育的主要机构,强化了学校在广州市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功能和地位。

紧扣社区发展需求,实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功能,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加强了职业教育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从而也铸就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推进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构建高水平的开放性人才培养平台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地处珠三角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地缘优势,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构筑高水平的开放性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竞争力,实现学校的特色创新发展。

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探索“三类中心”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行顶岗实习,推行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训教学,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学校先后与广州珠江钢琴厂、碧桂园凤凰酒店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珠江钢琴学院、凤凰酒店管理学院,与本地的公司合作成立广州市动漫人才培训中心、广州市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心,建立“他方(企业)中心”、“双方中心”、“我方中心”三类校企合作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推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为一体,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目前,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达到专业总数的20%以上,70%的专业推行顶岗实习。

在国际合作方面,面向海内外开放办学,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成功办学经验。学校已与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境)外10多所大学和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力构建国(境)外学生实习培训平台,选派了近200多人次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学习,95人获得了国(境)外的职业教育专业培训证书,5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能力。与此同时,注重遴选学生出国学习,分期分批选送优秀学生到德国等国学习培训,并通过严格考核取得国际资格证书,使学生的外资企业就业竞争力独具优势。学校还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合作组建成立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东方国际学院”,与英国威尔士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专升本“31”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出国深造平台。

差异发展,特色办学,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是核心竞争力,是学校自觉设计与建设的结果。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自觉站在“特色兴校”的高度,以服务社区和产业为出发点,致力于培育以人文性、职业性、社区性、开放性为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校的成功转型和快速发展,拓展和丰富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功能,探索了中心城市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2009916《光明日报》)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摘编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届“优秀教师”和第四届“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双双落幕  为了促进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鼓励他们刻苦钻研教学业务,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院开展了首届“优秀教师”和第四届“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在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下,评选工作已经完满结束。经2009710日院长办公会议审定,吉武庆、夏东盛、肖春燕、南欢等10名同志被授予“优秀教师”称号,乔琳、杨新华、杜晓岚、刘权政等10名同志被授予“教坛新秀”称号。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广大中青年教师开拓创新、争创优先的积极性,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http://www.sxpi.com.cn/structure/sgzy/xwzx/xydtnr?infid=959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我院邀请马树超教授作专题报告  为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院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522日下午,我院邀请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所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教授作专题报告。会议由吕一中副院长主持,我院全体专职教师、教务处、示范办、实训中心、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全体人员及其他部门科级以上干部聆听了报告。

在报告之前,马树超教授充分肯定了我院作为高职示范校中唯一一所“财贸”类院校,在服务首都商业企业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接着,教授作了题为《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精彩学术报告。他的报告从职业教育经济属性这一重要逻辑起点谈起,着重讲述了职业教育面对的挑战、示范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深化内涵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概念模型、突破资源瓶颈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坚持育人为本重视课程系统建设教学做一体、推进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评价权重、品牌专业建设的要点分析、深化内涵建设的变革实践教学等八大问题。报告会中,马树超教授还穿插介绍了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经验,会场气氛热烈。

马树超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与会教师收获颇丰,纷纷表示通过聆听教授的报告,更加明确了今后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向和着力点。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网站,http:// http://www.bjczy.edu.cn/sf/show.asp?id=410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专家陈解放、姜大源来我院作专题报告  为扩大交流成果,在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论坛期间,我院安排了两场高等职业教育专题报告。629日下午,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秘书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姜大源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两场精彩的高职教育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学院黄焱院长主持。

陈解放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认清从数量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的大形势,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走类型特色创新之路。他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教授还强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注重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

姜大源教授作了题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系统方法及其案例》的讲座。教授从辩证的哲学思考入题,通过直观的图形逻辑推演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并结合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诸多案例系统地阐述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理论、策略和方法。

黄焱院长在报告结束时指出,陈解放教授和姜大源教授是我国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的讲座为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和理念创新带来了新观点、新方法,也为我院建设一流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http://www.jsafc.net/Jsafc_main/news/2009630111755.html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专家来院作专题报告  为了加快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深化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327日上午,学院特邀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教授和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两位专家来院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专题报告。专题报告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院领导和全院教师听取了报告。

马树超研究员在《推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专题报告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关键。接着,他从八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发展环境变化、办学资源短缺、缺乏吸引力、生源与改革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示范建设应当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来深化内涵建设;要突破资源瓶颈,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要坚持育人为本,重视课程系统建设,教学做一体;鼓励推进双证书制度,提高用人单位评价权重;要增加培训课程的设置;要深化内涵建设的变革实践;要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在结束语中,马树超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我院目前在示范性建设上取得的成绩,并鼓励我们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开辟示范性建设的新路子。

李进教授作了题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专题报告。教授旁征博引,言语风趣,引来听众阵阵掌声。他对比中外职业教育模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明确指出,我院应在取得目前成绩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眼光向世界看齐,用世界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标准来要求自己,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这两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报告对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有很好的启迪和指导作用,相信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院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一定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 http:// http://218.3.86.133/cjw/index.asp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国际化培训中心,彰显示范院校核心竞争力916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FACT中心(FACT——Festo Authorized and Certified Training Centre)揭幕典礼在汽车工程学院亦庄校区隆重举行。

该中心是世界自动化领域的出色领跑者——FESTO(费斯托)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共建的国际机电一体化培训中心,是中国北方地区唯一获得FESTO授权认证并能够使用FESTO品牌向市场提供世界级专业技术培训的机构,中心价值上千万的设备全部来自工业实际,设置了气动、液压、部分自动化、完全自动化四个实训室,模块化培训课程和设备能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工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化企业提供具有专业资质和能力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为企业挖掘更大的利润空间,成绩合格的学员能获得FESTO国际专业认证证书。

中心坐落在汽车工程学院亦庄校区,是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繁华地段,对于落户开发区的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典礼仪式由汽车工程学院王纪东主持,学院副院长么居标和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裘华徕博士分别代表中方和德方在典礼上致辞,裘华徕博士向中心颁发了授权证书,Festo Didactic 亚太及中东地区区域经理Mr.Volker Schmid向中心教师代表颁发了全球认证的中心教师资格证书。

中心的成立是校企深度互融、多年精诚合作的结晶,该中心为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为职业教育共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为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从资源到政策的保障,为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搭建了实体模型,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成长提供了沃土。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网站,http:// http://www.dky.edu.cn/dae/infoSingleArticle.do;jsessionid=EC73096A7151A4BD1B46E9C08B3A69B3.T6?articleId=11635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2008-2009学年十佳教师”公开课通知      各系()

为了充分发挥我院十佳教师的先进模范作用,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业务交流,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本学年我部门将组织“2008-2009学年十佳教师”公开课。

请将您系()2008-2009学年十佳教师”举行公开课的课程名称、时间、地点、授课班级等内容统计好,于本周五(918)前报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要求:

1.公开课时间:20099-20106

2.本学期没课的十佳教师可以安排在下学期进行公开课。

3.为了突出“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即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改变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况,希望各系部十佳教师公开课尽量安排实践教学课或项目教学课。

4.09年新进校的教师务必准时参加(有课的教师上课),如不能参加,必须事先向系主任请假(要有书面请假条),经系主任批准后,将请假条交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同时欢迎全院其他老师前往观摩。

5.所有听课教师需填写《公开课听课签到表》和《公开课听课信息反馈表》。                

                                                      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2009911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http://www.bgy.org.cn/program/general/moban_9/show.asp?id=43138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内涵建设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林勇祥

 


2008年,我院跻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学院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文件精神,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创新“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招生就业等环节的管理,切实把改革发展的重心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能力。

一、以调研学习为先导,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依据

根据示范院校建设的要求,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基本前提。2008年,我院各重点专业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了多轮深入细致的针对性调研,主要内容包括: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关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选取、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学生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等方面。院职能部门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20余条建设性意见,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社会需求脉络更加清晰。各重点建设专业依据相关信息,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提炼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确定了人才培养所面向的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与能力素质要求,与主要合作企业达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方式,为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体系重构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理念,是我院搞好示范院校建设的又一有效途径。为此,我们请国内职教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同时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全国性的职业教育学术会议。专家的引领、启发,兄弟院校成功办学经验的思考与借鉴,加之我们的教育反思与“行为跟进”,使我院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在高起点上有力推进。

二、完善“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时,充分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方针。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建设“现代纺织技术”、“服装制版与工艺”、“化纤生产技术”等7个专业及专业群。依托校内教学工厂和校外行业骨干企业,构建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教室与实习车间的一体化,实施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创新与完善了“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使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校企互惠双赢、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与保障机制。

三、确立职业能力标准,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资格)标准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结合点。职业能力标准中的工作要求确定了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这是专业能力的核心,也界定了职业道德和相关操守。因此,我院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开发,在确立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组建了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和工人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深入座谈与分析了鲁泰纺织、孚日家纺、新郎服饰等知名企业关键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将各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并充分关注和吸收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信息,按照“岗位()一典型工作任务一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思路,重构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优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企业需要与学校教育智慧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机制。

新的课程体系既关注了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要,更明确了“重心不是理论知识的深度,而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在从业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既立足专业能力培养,更注重科学的专业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同时以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等为载体,设计重组了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框架。

四、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通过实施“四个工程”,即:“专业带头人共建工程”、“专业骨干教师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库建设工程”;完善“两个机制”,即:专业教师教学生产双栖身份的培养机制、教师激励与淘汰机制,建设一支具有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共建专业带头人机制,每个重点专业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同时,从紧密合作企业聘请一名兼职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l+1”双组合的专业带头人模式。立足校内实训基地和紧密合作的知名企业,提升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对青年教师及新充实到教师队伍的人员,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师资状况,研究制定院系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落实培养工作负责人。制定兼职教师遴选标准,同时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网络版兼职教师资源库,由企业和学院共同维护,专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从中遴选、聘用相关人员,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五、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开放式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下的合作共赢

在现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础上,按照“产学一体、开放办学”的要求,按照“课堂进车间,车间有课堂”的职教理念,建设一批能够提供真实工作和学习场景的教学工厂。实验实训室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不仅保证能开出培养目标要求的实习、实训项目,使生产性实训学时的比例达到80%以上,而且还能在企业与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研发等方面发挥作用,全面实现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秉承开放办学的宗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以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服务等为切入点,发挥山东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学院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拓展与鲁泰纺织、孚日家纺、新郎服饰、山东海龙、青岛纺机、山东海化等知名企业和特色中小企业的合作领域,努力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顶岗实习,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校企携手,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对方服务。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主动联系潍坊市中小企业  局、行业企业和当地其他职业院校,创建由潍坊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为主要成员单位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合作联盟”(这是一个开放性组织,旨在为校企深度合作牵线搭桥)。二是校企双方管理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三是校企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员工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如潍坊市潍城区中小企业研发基地在我院挂牌一年来,已有几十家中小企业与我院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各研究所也为这些企业完成了数十项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校企共同制  订教学计划与管理制度(如企业标准引入教学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实施和运用等)。以校企双双需求为依据的开放式运作,加之政府的协调引导,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长效运作机制,为实现市场化运作下的合作共赢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中,找准学院办学定位,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抓住机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学院可持续协调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园林专业示范建“国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杨 兰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化生学院城市园林专业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无心插柳柳成‘双’”:城市园林专业教学标准被国家林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高职院校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向全国推广;国家林业部将城市园林专业制定的名优花卉生产规程今年6月正式向全国推广,成为花卉行业的生产标准。

一个专业取得两个“国家标准”,谱写了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引领示范的动人篇章。

开展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以来,化生学院城市园林专业始终以国家水平与国家标准要求自己,“无心插柳柳成‘双’”,收获了两项国家标准。化生学院城市园林专业,虽然没有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但他们更没有放低对本专业建设的要求,他们用做“实”的行为,达到了做“强”的效果,以标准建设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教学标准”向全国同类专业推广

5月初,国家林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来函,决定将深职院城市园林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作为高职院校城市专业的教学规范向全国推广。也就是说,城市园林专业将成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学规范标准的订立者。

专业建设是国家示范建设中的核心,把专业教学体系稳固下来,成了全国的标准化指南,这是城市园林专业的教师们在建设中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实践积累取得的。城市园林专业自成立以来,教师们就把专业建设建立在对行业与专业能力的分析研究之上,在被确定为自筹资金建设国家示范专业后,他们经过与行业专家反复研讨,借鉴国外园林教育的教学计划,决定把职业能力标准融入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系统化”为指导,开发专业各个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过程不设空洞的目标,而是从每一项典型工作的流程着手,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每一步都在教学标准制定步骤中清晰呈现。

在分析研讨的基础上,教师们把城市园林专业的核心岗位定为三个: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管理。针对园林设计的典型工作,需要完成方案设计和方案制作两大项工作,具体步骤包括:接受任务、了解项目概况、领会建设方意图;查勘现场、方案构思;方案表现;报建设方、职能管理机构审批、方案修改;方案深入、细化;绘制各类设计图纸。由此形成园林设计工作的教学计划就分解成针对这每一步骤的具体教学内容。

城市园林专业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就是建立在这样具体、细致、规范的每一环节中。在20087月上海举行的全国高职园林教学研讨会上,城市园林专业主任谢利娟代表该专业在会上作了汇报发言,全面介绍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方法和步骤。他们的做法受到在场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并引起园林教指委的高度重视,决定向全国推广。

20072009年三年中,城市园林专业建设完成了15门网络课程,超额完成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收获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他们以国际化和“双师”为目标,构建了国内一流的高职园林师资队伍,借助地方财政支持和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了一流的园林实训室,以专业主干课程网络化建设为契机,建设好专业网络化资源库。

正是这样脚踏实地实践,城市园林专业把专业教学标准做成了全国标准,目前专业的教学标准建设系列子项目课程标准、课程教案、课程电子课件、课程实训项目指导书、课程资料库、课程考核文件和课程试题库等都已按国家示范建设要求上网,成为全国同专业的共享资源。

“花卉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国家标准

就在今年,喜事接踵而至,国家林业部表示,由城市园林专业制定的名优花卉生产规程拟在今年6月正式向全国推广,成为花卉行业的生产标准。

有心栽花花更艳。城市园林专业站在服务社会、指导实践的高度,自觉立足于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园林专业在深圳园林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专业有14名教师,其中6名骨干教师都是深圳知名园林企业技术顾问,有1名教师荣获学校“金牌教师”称号。专业对“双师型”教师有自己的认识,在他们看来,不是单单下企业或者取得技能证书就可以称为“双师”的,而应该是去到企业并能在那里干出点成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而城市园林专业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教师中博士比例少,因此能拥有现有学校科研资源比较少。园林专业老师另辟蹊径,利用下企业的机会,积极联系企业,共同进行科研。专业近两年获得了19项横向课题,取得横向科研课题经费92万元,纵向课题更是达到164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1项、深圳市科技项目3项。一个专业的课题经费占全校总课题经费的十分之一。此外,他们充分利用深圳的地区资源,与30多家高端园林企业取得联系,并成立挂牌实训基地,同时利用深圳量大面广的公园、景区、社区、酒店作为他们实训课程的优质资源。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把校园绿化项目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在西校区化生学院实训楼前,每天有大批师生在风格各异、风景优美的庭台楼阁里看书、休息,而这一系列景观的设计者正是园林专业的师生。他们从众多专业师生设计作品中挑选出优秀作品方案,利用地方财政拨款,设计了整套景观,既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该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最直接、最便捷的实训基地,经常有专业学生在那里测量放线。学校从城市园林专业的校内实训场地建设中尝到了甜头,又在东校区的荔林深处为他们开辟场地,建设一块休闲场所。

这些扎实的工作为专业在深圳园林行业中增添了新的形象砝码。他们在校企合作中结合课程的实训项目,联合全国园林花卉大公司——深圳市四季青园林花卉有限公司,从百合花、发财树、红掌及蝴蝶兰等花卉生产技术规程开发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名优花卉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整个专业倾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竭诚为专业研发新技术提供实验场地。在合作中,一项项规程制定下来并得到推广应用,原本这些规程的制定只是作为深圳地方的标准来做,但在中国林业科学院专家的积极推荐下,这一标准立刻被国家林业总局确定为全国标准,将为全国这类名优花卉生产企业带去规范的指导。

教学实训新模式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两大全国标准的出现,是城市园林专业在教学和实训中的突出成果,而成绩的取得,是与整个专业教学新模式、与不懈的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分不开的。

城市园林专业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改革指向,并围绕专业最基本的元素——课程展开,成效显著。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章、节”概念,采用与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一条龙”的顺序编排教学情况,将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全面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他们依照技能鉴定的逐级要求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将课程构建为“基础—应用—艺术创作”三大模块,共计11个学习情境、25个子学习情境。具体来说就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插花、应用插花和创意插花三大块,而每块又具体划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和子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的实施都以项目为载体,所有项目都按照系统、实用、先进的原则精选,项目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注重与高级插花员的标准合理衔接,引导学生将能力延伸到国际花艺设计师的目标上。他们还通过情境教学,把企业经营和学校项目化实训有机结合,并与企业共同搭建本市最尖端的花艺平台,与企业共同承接高水平的花艺设计工程,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这些改革经过实践检验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作为高职类园林专业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除了在教学中寻求突破外,在实训中更注重创造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来保障教学质量。他们特别注重与深圳实力强的园林公司、景观公司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以赛代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选优秀方案参加竞赛或工程投标。这样一来,学生在未走上工作岗位前就体验到市场的竞争氛围,树立敬业爱岗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方案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氛围,展开项目讨论、方案辩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等方法集思广益,大胆提出构思设想,多方献策,从中获得真实的创作体验、了解多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他们还以项目设计小组的形式直接把学生派到企业,接受企业设计师的指导和具体创作环节的磨练,使学生能通过对比企业标准、企业作品质量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得到提高和改进。此外他们通过扩充和完善实训条件、建立实训标准、严格把关实训环节,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大大加快了实训课改革的步伐。

城市园林专业既把教学标准推向了全国,也把指导企业生产的技术规程推向了全国,把专业建设真正做成了示范亮点,培养的学生也受到社会欢迎。近年来,城市园林专业的学生频频夺得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行业各类大赛大奖,并有8项园林设计作品中标,中标地区涉及深圳、湖南、四川、佛山等地,获得5项全国和广东省创新工程大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已有超过98%的城市园林专业毕业生找到了“婆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http://www.szpt.edu.cn/xwzx/ztbd/1802.shtml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文选     聂建武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其前提条件是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二:一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二是学校提供厂房等资源,引入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上述两种形式的先决条件都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然而,由于政府激励政策的疲软、组织机构的缺失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利益取向的不同等原因,导致企业参与度低,直接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深入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全国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思考的课题之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历了58年的职业教育历程,形成了“前校后厂”这一最具特色的高职办学格局。最近学院又提出把校办工厂改造、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构想,推行工学结合,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  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产品生产的工作流程布局“生产性”的基本软件、硬件设施,使其既具备产品生产功能,同时又具备学生实训功能。生产性实训必须体现“学做合一”,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要通过学生的实训能够出产品、见效益,二是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要提高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基于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的深度思考,以及对校内办学资源的深入分析,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提出了以校办工厂为基础,整合校内办学资源,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以下特征:基地实施企业化管理,即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等。②实训与生产管理一体化,即实训与生产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总结。③实训的内容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即实训内容具有实践性、生产性,是真实产品零件的加工与装配。④基地内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交替进行“半工”与“半读”。⑤学生以学徒身份顶岗实习,以其劳动获取报酬。

二、“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为创新模式奠定了基础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校之初,就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同时附设了校办工厂,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较大、工种较全、技术水平较高,且具有与学院专业布局及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生产经营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为了大力推进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明确了校办工厂“既出产品、又育人才”的功能定位,使其逐步成为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的“两地、两场”,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高科技产品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场所。

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之下,校办工厂已成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既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校办企业,也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以厂房等资源引进社会企业组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这种办学格局之下,校办工厂多年来主动地适应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学院的功能定位和“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原则,不断调整生产经营与顶岗实习之间的关系,生产靠拢教学,教学促进生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有效结合。在校办工厂逐步转化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天然场地,不断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要继续坚持企业化管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8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服务面的不断扩展,其校办工厂也经历了产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产品技术由低级到高级,产品品种由单一到多品种,生产规模由小到大,其主要功能亦由原来以生产经营为主,兼顾生产实习,逐步转到承担顶岗实习与生产经营并重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既强化了其符合学院人才培养要求的育人功能、又优化了其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的功能。

我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保持原校办工厂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其主要标志是:①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按市场规律运行,是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二级法人实体,对外称咸阳机床厂,是国家工具磨床定点生产企业。②拥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XMT”牌工具磨床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有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数控等高新产品的能力。③形成了从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企业化运作体系。④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磨床分会副理事长单位,是国家《工具磨床、多用磨床、卡规磨床机床标准》的制定单位。⑤通过了国际通行的IS0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⑥具有国家《出口机电产品质量许可证》。⑦是国家二级计量单位。

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坚持的企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形成了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不仅得到了专业技能训练和相关工作经验,同时也受到了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养成训练,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与社会企业相同的职业氛围。这与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文件中“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的要求十分贴切。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提供良好的顶岗实习条件

我院已建成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厂房2万平方米,生产设备452台套;职工361人,年生产精密工具磨床600余台。经过58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与教学资源,为推行工学结合、开展顶岗实习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如,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设计、生产、销售工具磨床,具有服务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实习的岗位群,可提供460个岗位,同时可接纳近1000名学生顶岗实习。其中,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提供的机械加工(车工、铣工、镗工、磨工、钳工、技术施工等)岗位约250余个,其设岗之全,容量之大为其他高职院校所少见。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下设4个中心、6个管理部门和铸锻焊、机械加工、机床装配、工具制造、机床维修等生产性实训车间。各部门、车间将教学融入生产,实行教学生产一体化管理,逐步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199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43人、技师35人、高级工111人。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④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产品开发与制造机制,有一支过硬的新产品研发队伍,在保证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不断地开发和研制数控机床等高新技术产品,对学院产学研结合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五、“以教促产”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按学院“十一五”规划,建成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到2010年,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工具磨床和专用机床年产量将达到750台,产值超过5000万。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既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学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只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才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才能为教学提供更多的贴合生产实际的科研课题,才能不断地把教学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将生产与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破解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出现的一系列难题。譬如,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用先进制造手段达到,也可通过增加技术工人或改变经营方式的途径达到,或三者兼顾。技术改造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常年聘用大量临时技工,由此会带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但教育培训难,且队伍极不稳定。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即面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最好出路仍然是不断地创造条件,扩大接纳顶岗实习学生的数量。因为学生顶岗实习才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如全校900名学生全部参加半工半读教学,其中450名课堂教学,450顶岗实习,然后定期轮换,意味着始终有450名学生在工厂各个岗位顶岗实习。如果在全部或部分岗位实行两班制,则只需要225300个岗位,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压力并不算大。这样既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又能较长期地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既有利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半工半读教学的全面开展。

坚持以“以教促产”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58年办学经验的又一结晶,继续凸显“以教促产”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保持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并维持良性运行的前提。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期)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二十一)

“书生”搜吧

 

图书馆目前已开通“书生”搜吧的试用服务,欢迎浏览访问。

访问地址:http://www.souba.org/

访问方式:IP自动登陆。

简介:搜吧超级资源门户目前聚合了3亿条数据、500万种中外文书目、180万种图书全文、100多万篇国外期刊全文、10万小时视频、10亿页中外文资源,而且还在以每天100万条的速度增长。

搜吧超级资源门户目前聚合了期刊数据库、图书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外文论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报纸数据库、财经数据库、法律数据库、标准数据库、教育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百科数据库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可供读者检索使用的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中文图书、期刊、论文,以及畅销网络文学、视频、百科等,而且包括报纸、标准、法律等诸多专业信息资源,更提供了外文的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图书等资源,而且还在同更多的专业数据库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以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不断对搜吧超级资源门户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扩充。

具体使用说明请见:   http://www.souba.org/sou/help/intro.html

 

 

 

 

 

 

 

 

 

 

 

 

 

 

 

 

 

 

 


主办: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

编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信息系统部

 


图书馆网址:http://lib.bvca.edu.cn

电话:(01080358899-654     Email:qq332007@hotmail.com